7月10日,“江南糧倉”南昌縣蔣巷鎮,肥沃平坦的沖積平原一望無際。田壟間稻浪翻滾,卻僅有零星幾名農民來回行走,不見人們傳統印象中“雙搶”時揮汗如雨的忙碌景象。按照計劃,今天采訪早稻開鐮。是不是搞錯了?記者心存疑問。
圖為 早稻收割進行中
“今天就是我們收割1.05萬畝早稻的第一天。”南昌智慧大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鄒泰暉指著不遠處正在作業的農機,“那是無人駕駛收割機。我們計劃在10天內收割萬畝稻田,為8月前完成晚稻插秧打好基礎。”
馬達聲轟鳴,仿佛豐收曲奏響。隨著鄒泰暉的介紹,記者對蔣巷鎮的農業耕作有了全新認識。
在大田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界面,加裝北斗輔助駕駛終端的十余臺收割機正將稻田網格越織越密。作為首個萬畝智慧農場,這里僅有一線種植管理員26人,意味著平均一個人能種400余畝地。耕地、播種、追肥、除草、收割……全程機械化操作、“流水線”作業,管理員日常主要工作就是巡田。“從有人駕駛到自動駕駛再到無人駕駛,每臺農機至少省了兩個勞動力,一天可節省500多元。”鄒泰暉說。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蔣巷智慧農場還通過5G傳感器收集風力、光照、降水、溫度等數據,對農業生產進行精準研判。近年來,強化科技興糧,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8%,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5%。
“通過科技賦能,土地增效了,農戶增收了,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牢了。”鄒泰暉表示。正如蔣巷鎮萬畝良田實現智能化耕作展現的那樣,近年來,不斷推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新提升,全力以赴穩糧食、保供給,糧食產量連續十年穩定在430億斤以上,稻谷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江西日報,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4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