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武山縣全面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扣農業高質量發展主線,以開局就是決戰的干勁,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穩面積、提質效,強龍頭、延鏈條,全力抓好春耕生產。
圖為 甘肅玉米種植
時下,正值春耕春種的關鍵時期,在武山縣馬力鎮遠中村萬畝糧飼兼用玉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萬畝良田盡披“銀護甲”,放眼望去,層層疊疊,似一條條輕紗纏繞在山間。田間地頭,農戶們正在搶抓墑情,點播玉米,一幅壯觀的“春種圖”徐徐展開。
十年磨一劍。以前,這個區域群眾主要種植小麥和油菜,種植結構單一,加上地處高寒山區,產量和收益一直是制約群眾增收致富的瓶頸。十年來,鎮村兩級因地制宜選準全膜玉米作為主導產業,建成以遠中村為中心,輻射到周邊的三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608戶的萬畝糧飼兼用玉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從起初引導推廣群眾種植到現在的萬畝規模,已近十年,群眾依托玉米種植不僅走出了貧困,還奔跑在了鄉村振興的道路上。
“我們村以前種植小麥,效益不是很好,后來鎮村干部給大家做思想工作,推廣種植全膜覆蓋玉米,起初村民們不太接受,我們老黨員就帶頭種,一兩年收益下來,大伙都想種了!”遠中村全膜玉米種植示范帶頭人沈志遠感慨萬千地說,“現在家家戶戶都種植玉米,我家今年種了20多畝,村上像我一樣種20多畝玉米的農戶占60%,種十幾畝的基本上全覆蓋,現在每家每戶僅靠玉米這一項收入在4萬元以上,還不耽誤農閑時務零工。”
在遠中村,沈志前是為數不多留守土地的年輕人。“土地總得有人種,不遠走他鄉,我依然可以發家致富。”沈志前堅定地說,“我自購了一臺洛陽504大型耕地機,在滿足自用的同時,給村上的群眾提供服務,犁一畝地收70元,一個播種季節下來,能耕地200余畝,僅這一項收入1萬多元;種植玉米方面,自己的地種了十幾畝,由于產量好,我又另外租種了10畝,種玉米的收入至少在7萬元,種完以后還可以趁空閑時間打零工。”
武山縣馬力鎮副鎮長東旭亮介紹,馬力鎮遠中村萬畝糧飼兼用玉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從2014年開始大面積推廣,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通過發放地膜、有機肥,提高了群眾種糧的積極性。同時大力引導群眾購置大型農用拖拉機11輛、收割機3臺,提高了玉米種植機械化程度。
據悉,今年以來,武山縣爭取到位資金397萬元,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萬畝,累計完成12萬畝頂凌覆膜,建設玉米、油料萬畝示范帶5個,馬鈴薯萬畝良種繁育基地1個,各類糧食作物千畝片區39個,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63.8萬畝以上,糧食產量達到16.1萬噸以上。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 ,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4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