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遼寧省要以玉米為重點,兼顧大豆、雜糧、雜豆、油菜、麥類、花生等作物,在全省適宜區域大力推進實施保護性耕作,計劃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1300萬畝,同時鼓勵各市在計劃任務面積基礎上增加實施面積。
圖為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
保護性耕作是指通過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術及地表覆蓋、合理種植等綜合配套措施,從而減少農田土壤侵蝕,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并獲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可持續農業技術。遼寧省明確,要堅持擴面提質的原則,通過政府與市場兩端發力,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科技支撐與主體培育并重,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并舉,穩產豐產與節本增效兼顧,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并行,在全省適宜區域穩步有序擴大實施面積,持續增強黑土地保護效果,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質量要求方面,遼寧省提出,應在地表有一定量秸稈或根茬(以下簡稱秸稈)覆蓋,且進行免(少)耕播種作業。免耕播種要求前茬作物收獲后至播種作業完成,除深松作業和播種開溝作業動土外,沒有任何其他形式的動土作業;少耕播種要求播種作業前或播種作業時可采取條耕(旋)、淺耕、滅茬或耙(碎)混等方式進行耕整地或秸稈處理作業,少耕播種方式土壤耕作強度應比傳統耕作方式要小。
高質量保護性耕作應做到“多覆蓋、少動土”,盡可能增加秸稈覆蓋,減少土壤擾動。各地可結合區域土壤、水分、積溫、經營規模、秸稈其他用途需求量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形成并完善本地區具體技術模式,不搞“一刀切”。對于高緯度冷涼地區、土壤黏重區、低洼易澇區和丘陵半山區域,可采取條帶耕作、秸稈覆蓋壟作、滅茬、淺耕、耙(碎)混等耕整地方式配套苗期深松、中耕、秸稈歸行等措施的技術模式,以提高地溫,確保出苗質量。同時,要引導實施主體在保障穩產豐產前提下,更加積極主動、規范科學的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持續增強黑土地保護效果。
為引導農機合作社、農機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更加積極主動、規范科學的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遼寧省將對實施主體進行資金補助。按照“高質多補”原則,確保既平穩有序擴大面積,又突出高標準高質量實施。補助資金實行“先作業后補助、先公示后兌現”,經驗收合格并公示無異議后兌付。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遼寧省農業農村廳,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4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