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是農業大市,也是糧食生產大市,糧食總產量常年穩定在15.3億斤以上,曾連續7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糧食生產模式難以滿足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出現了糧食生產效益低下、勞動力不足、糧食生產能力后繼乏力的問題。
為破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地”“錢哪里來”的難題,諸城市堅持問題導向,依托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糧食生產規模化種植的新路子,按照農村社區、農戶和經營主體三方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參與糧食生產經營路徑,形成多模式推進、多主體參與、多機制聯結、多要素發力的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格局,達到了既守住“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糧食生產能力不減弱、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又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切實扛穩糧食安全生產責任的目的。
一、吸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難題
突出黨建引領的核心作用,鼓勵社區、網格黨支部牽頭成立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組織進行土地流轉,擴大糧食經營規模。吸引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服務模式和組織形式,積極參與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推廣“服務組織+社區網格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農戶”模式,鼓勵社區網格黨支部通過流轉整合土地、組織勞務和服務、集體入股等方式增加集體收入。并且把農戶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增加工資性收入,實現網格村集體、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三方增收共贏。
諸城市石橋子鎮先后引進后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水發農業服務有限公司進行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現共已流轉土地10878畝。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還提高了土地流轉費,讓農戶真正得到了實惠。以劉家清河社區為例,以前村民土地流轉價格是400元/畝,引進后稷農業公司后,土地流轉價格漲到600—800元/畝。同時,村集體因為幫助企業進行土地流轉,獲取了一定的土地流轉服務費,當年村級集體收入新增收入積累近80萬元。
二、創新經營模式,解決“如何種地”難題
在糧食生產經營規模化的基礎上,為了能實現專業化、標準化,諸城市探索提出了3種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模式。
其一是黨支部引領的土地流轉模式。通過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社區網格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確定流轉費用、流轉面積。合作社收到土地流轉費后,組織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及時兌付農戶土地流轉費。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付社區網格黨支部一定的組織服務費。如,相州鎮高戈莊村網格通過成立國豐糧食專業合作社,把一家一戶零散的土地整合起來,把單家獨戶的農民整合起來,讓一家一戶小型的糧食種植轉化為糧食產業化經營,農民在每畝地800元流轉費保底收益的基礎上,種植小麥良種每斤獲得比商品糧市場價格高0.15—0.20元的收益,按照每畝地1200斤產量計算,每畝地可多收益180—240元;網格黨支部通過組織土地規模化流轉,每畝地獲得60元左右的土地流轉服務收益。
其二是省農擔公司大田托管智慧服務平臺模式。以社區和網格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貸款主體,由銀行提供貸款并提前用于支付土地流轉費和種植經營費用;由合作社對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并開展農事服務招標;由中標服務商提供全過程科學服務方案;農戶將土地進行流轉,或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后續可分享超收利益。糧食成熟后,合作社與中標服務商共同確定糧食收購企業。糧食銷售后,銷售資金匯入合作社監管賬戶,優先償還銀行貸款,系統按合同約定比例將利潤分配給中標服務商、合作社、農戶。該模式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程實時監管,真正做到專款專用,有效解決了農業設施建設、設備購置、保底資金預付、糧食收購等資金需求。
其三是“菜單式”土地托管模式。由社區、網格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與農戶、農業服務組織分別簽訂土地托管合同,農業服務組織面向農戶,開展提供耕地、農資、播種、除草、病蟲害防治、收割、銷售等系列化服務,農戶可自由選擇全部或部分服務。由農業服務組織交給網格(村)集體一定的土地流轉組織服務費。通過效益分析,老百姓自己種每畝地需支出855.2元,全程托管后每畝地支出649.2元,每畝地可節省成本206元。此外,除每畝地多收益的180—240元外,從種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可選擇就地就近打工,通過托管省一筆、分紅分一筆,每畝地農民至少可多收益380余元,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三、強化政策扶持,解決“錢哪里來”難題
諸城市不斷探索“政府引導、黨組織領辦、財政助力、金融支持、產業增效、集體增資、農民增收”新路徑。諸城市相州鎮開展“政銀擔”三方合作,在全省率先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整鎮試點,截至目前,相州鎮71個網格黨支部領辦的專業合作社已全部完成工商注冊,17個村完成授信2815萬元,已發放貸款3筆共500萬元。相州鎮的整鎮試點是解決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融資“難貴煩”的“金鑰匙”,是對網格黨支部開展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提速發展的“助推器”,也為全市農業降本增效、農民減負增收、農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新經驗。
為進一步推進全市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高質量發展,諸城市制定《關于做好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了政府對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的扶持政策。資金扶持方面,政府按照60元/畝的標準,對年內新發展的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進行一次性獎補。銀行、省農擔諸城辦事處等金融機構加大對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相關產業的貸款扶持,通過省農擔諸城辦事處辦理惠農貸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擔保費用由市財政全額補貼。項目支持方面,市農業農村局、農機農經中心、市聯社等部門單位在項目政策方面,對參與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傾斜支持。諸城市按照中央、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和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為貫徹落實預算資金績效管理精神,所有預算資金均采取全過程、全方位、全覆蓋管理,強調成本效益,強化責任約束,為項目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下一步,諸城市將在全市范圍內大力開展糧食規模化經營,培育出一批示范基地、示范主體,推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營創新模式。同時,堅持創新驅動、全鏈發展,推動農資供應、技術集成、農機作業、倉儲物流、糧食深加工、農產品營銷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推動更大范圍的資源整合、供需有效對接,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延伸提升,多渠道促進糧食生產增產增收。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安徽日報,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4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