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生交易網(www.zpzvwot.cn)訊 當前,我國大豆蛋白產業面臨產能相對過剩、產業單一、低價競爭等問題,企業經營普遍陷入困境,壓力甚至傳導至上游大豆加工企業和大豆收購價格。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方面要嚴控新增產能,擺脫產能過剩局面;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創新,拓寬應用領域,完善品牌建設,健全產業鏈。同時,還要加強政策引導,讓國內大豆蛋白產業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大豆食品蛋白是我國大豆加工利用的新方向,近年來不斷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不過,國內大豆蛋白產業存在產能過剩、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產業陷入產品單一、低價競爭的怪圈,導致企業經營十分困難。國產大豆蛋白產業要走出困境,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各方共同努力,合理控制新增產能,提升競爭力,拓展國際國內市場。
合理規劃 控制新增產能
大豆蛋白是對豆粕的深加工,加工出大豆蛋白粉、大豆組織蛋白、大豆濃縮蛋白、大豆分離蛋白等品種。其中,大豆分離蛋白是我國大豆蛋白企業加工的主要品種。我國大豆蛋白產業起步較晚,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投資建設,隨著我國植物蛋白應用市場的日益擴大,尤其是肉類制品應用量的迅速擴大,國內掀起一股大豆蛋白投資熱潮。2000年至2004年,是我國大豆食品蛋白加工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產能快速擴張,食品蛋白出口量占全球市場一半份額。2008年以后,受到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影響,國內一些大豆分離蛋白加工企業不斷轉型升級,一些企業沒能實現轉型升級而被迫退出市場。
然而最近幾年,我國大豆蛋白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大多數加工業艱難維持經營,開工率不足30%,產能相對過剩成為全行業的首要問題。最近,吉林松原市一家大豆分離蛋白加工企業,因為一直無法扭轉不利的局面,宣布停止銷售大豆蛋白產品。相似的案例不斷上演,給本已形勢嚴峻的大豆蛋白加工行業再澆一盆冷水。
由于近年來政府沒有合理規劃大豆食品蛋白加工的產能,新增產能沒有限制,行業協會也沒有相應的制約機制,導致整個大豆蛋白行業處于無序競爭狀態,陷入了產品單一、低價競爭的怪圈,企業普遍陷入經營困境,壓力傳導至上游大豆加工企業,致使大豆加工企業也處于虧損狀態。大豆加工企業為了降低運營成本,不得不降低大豆收購價格。這也是造成國產大豆一而再再而三出現賣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大豆蛋白分離協會負責人認為,控制新增產能是大豆食品蛋白行業擺脫產能過剩的重要途徑。國家在產業規劃上要嚴格控制大豆蛋白行業產能,就像禁止大豆油脂加工行業新上產能一樣。同時,在協會引導下,加強行業內溝通、協作,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加強創新 構建全產業鏈
創新能力低是我國大豆蛋白加工企業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業內專家認為,,與美國杜邦、ADM、日本不二富吉、以色列Hayes工程公司等跨國企業相比,我國大豆食品蛋白加工企業在研發、技術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加大新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投入,以更好的品種和差異化滿足全球用戶需求。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四大國際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通過大量兼并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已控制了我國大豆全產業鏈。與之相比,國內大豆蛋白企業規模小、鏈條短,目前只能算作是跨國糧商的“加工車間”。加強研發能力建設提升競爭力,是當前國內大豆蛋白加工企業走出困境的必經之路。大豆產業鏈相關企業應提升大豆加工的整體研發能力和水平,開發更多的大豆蛋白產品新品類,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國家應該加強對大豆蛋白研發型企業的研發補貼,促進大豆蛋白行業的轉型升級。
拓展市場 加強品牌建設
培育拓展食用大豆蛋白市場,不僅可以消化當前過剩產能,還可帶動食用大豆蛋白產業發展。但是,培育市場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以及消費者等方面的付出和長期艱苦的努力。
目前,我國正處于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階段,居民改善食物營養結構的愿望迫切,對高蛋白食品需求增加,國產大豆食品加工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機。一些嗅到市場先機的企業開始轉型做大豆蛋白加工。
加強品牌建設,是拓展國際國內大豆蛋白食品市場的可行之路。業內專家認為,政府應該從國家層面著力打造“中國大豆”“中國大豆食品”國家品牌,提升產品質量。豐富產品品牌創建中國大豆蛋白產業發展的首頁模式,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食藥、工商、稅務、海關、公安等部門應采取聯合行動,加大對轉基因的監管力度,為支撐和鼓勵“中國大豆”打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
專家建議,對于收購和加工國產大豆的大豆深加工龍頭企業,應該加大補貼力度,大力提倡和鼓勵消費素肉,做大以大豆蛋白食品為主體的素肉產業。此外,還應由行業協會牽頭,對大豆和大豆蛋白的營養價值進行全民科普,宣城大豆食品的營養功效和保健功能,讓消費者了解并接受大豆蛋白,為國內大豆蛋白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市場。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我國大豆蛋白產業陷入困境 無序競爭待破解】
|
![]() |
? | ![]() |